正面思考的威力
現況:
受挫時正面思考者不到一成 從心理學實證方面,
「激勵理論」的學者寇菲(Cofer)研究指出,當人們遇到挫折時,
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:攻擊、退化、壓抑、固執與退卻,
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一○%。
而在醫學上,一個人性格樂觀或悲觀,五成因素來自遺傳,甚至包含體質。
一般來說,樂觀者的思考路徑比較問題解決導向,容易正面思考;
悲觀者則較易淪為負面思考,尤其若不自知形成思考慣性,
負面思考程度將越來越嚴重,甚至引發憂鬱症。
對於負面思考的人,
「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,不論是兒童、集中營的倖存者,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,
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,」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指出。
進化:
不斷練習改變思路,能強化正向能量
其中,主要的關鍵在於,更改自己的「負面腳本」,
透過臨床心理學常用的ABCDE原則,將負面人生轉為正面向日葵。
負面思考的人,都會從不愉快的事件(adversity)中感受到「無助」,
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,因此形成負面腳本的信仰(belief)。
他們認為,無論遇到什麼事情,到最後都會壞的後果(consequence),
久而久之,他就失去對事件的理性判斷,而用負面腳本做成負面決策。
但這時候,只要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,
分別是反駁(disputation)與激勵(energizing),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。
反駁意指,對自己預設的負面腳本、負面決策進行反駁;
激勵則指,強化自己轉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量。
例如前例公車開走,我因怪罪自己,索性不去上班,
這時對於負面情緒就要提出反駁(心裡的另一個聲音),
提醒自己無法解決問題,應該要想別的方法,例如坐計程車。
最後,還要鼓勵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。
透過不斷練習,就能在遇到挫折時,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。
由負轉正,這件事難度很高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在「如何激發復原力?」
一文中就點出,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,有三種特質:
一、能夠坦然面對現實
二、擁有深信「生命有其意義」價值觀
三、即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。
而天生不具上述特質的人,就需要不斷的演練ABCDE法則,
將其內化為習慣,這需要紀律、友人與親人的鼓勵。
而一切演練的動力,都源自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肯定。
只要善用正面思考法,哈佛醫學院一項為期六十年的研究計畫中就發現,
人們的正面思考能量會隨著人生歷練而提升。
例如,原本只有五十分的正面能量,若遇到七十分的挫折時,
人們可能會轉成負面思考,一蹶不振。但透過不斷練習,
正面能量就可能變成七十分,面對更嚴峻的挑戰。
然而,這裡有個迷思亟需被打破:
「樂觀者就是正面思考,悲觀者則是負面思考,而且正面思考是無法學習的。」
迷思:
樂觀不等於正面思考,悲觀也能成功
事實上,樂觀者若樂觀過度,凡事以為天絕對不會塌下來,
「根本不去解決問題,這也屬於負面思考,」精神醫師江漢光解釋。
換言之,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,以致不去解決問題,都是負面思考。
但悲觀者,就一定會被挫折擊敗、無法成功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
若你悲觀,卻擁有解決問題的企圖心與方法,你就是正面思考者,
或是所謂「防衛型的悲觀」(defensive pessimism)。
擁有這種特質的人當遇到挫折時,會「想到最壞的情況,並思索如何解決」。
他們雖然不同於樂觀的人,但也會在職場上有良好表現,
而其與悲觀者最大的不同,就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動力。
「一個企業需要樂觀者,同樣的也需要悲觀者,」塞利格曼指出,
像業務、行銷創意人員最好是樂觀特質擔任,
但財務長、研發人員最好是稍微悲觀的人來擔任較好。
事實上,不止學界,連企業界也開始重視正面思考,
他們希望工作的員工都能學當「向日葵」。
這是朋友傳給我的好文我也不知是出處是那裡..
大家就看看嚕~~~